本文作者:访客

光明乳业营收与利润反差引质疑,乳业巨头成笑话?

访客 2025-11-01 11:00:25 44165 抢沙发
光明乳业营收达180亿,但利润不足1亿,引发外界质疑,摘要如下:光明乳业面临营收高利润低的困境,引发市场对其经营能力的质疑,需深入分析其业务运营、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以改善业绩,此状况若持续,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文丨安畅

出品丨大V商业

雪球的一位用户评价光明乳业的业绩:

跟老一比,老三这业绩就是个笑话。

光明乳业在国内乳制品企业中排名第三,位列伊利蒙牛之后。但盈利水平差得远,今年光明乳业前9个月的营收为182亿元,利润却不到9000万。

相比之下伊利和蒙牛的净利润要好很多,千亿级营收利润几十亿上百亿。

(光明乳业利润总额的变化,图自东方财富)

要知道,光明乳业曾经是国内牛奶销量第一,同时也是最早推出鲜奶品牌的乳企。

为何光明沦落到当下的地位,甚至连鲜奶业务也受到对手的威胁,可能和光明没有及时把握渠道变革有关。

▌1、亏损背后,成本和营收出现“剪刀差”

成本过高是光明乳业业绩差的直接原因。

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光明乳业的营收和成本出现了“减收增本”的奇怪现象。

报告期内,光明乳业营业收入182亿元同比下降0.99%,而营业成本却从148.6亿元同比上升了1.02%到150.1亿元。

这种收入与成本的“剪刀差”,在第三季度集中爆发,直接导致了当季的运营性亏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9104万元)。

(光明乳业前9个月营收降低成本提高,图自2025年三季报)

光明乳业营收和成本的变化并不正常。

原奶作为乳制品最核心的原料,价格持续3年走低。农业农村部《2025年3月鲜活农产品供需月报》数据显示,生鲜乳价格已降至每公斤3.08元,创下近15年来新低,远低于多数牧场的盈亏平衡线。

原奶价格走低,其实乳企按理说是收益的,较低的原料成本能够带来利润率的提高。

光明乳业营收成本反而上涨,原因只能是自有牧场拖累了原奶下降带来的成本优势。

财报数据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

2024年,当市场奶价走低时,光明乳业的“牧业”板块毛利率仅为-4.75%,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光明乳业在2024年财报中提到,当年卖出了一些犊牛导致利润下降,也就是当年牧场们普遍出现的“倒奶杀牛”。

另外提到子公司“光明牧业有限公司”的业绩时,明确指出其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生奶毛利率下降”。

▌2、争抢鲜奶,光明乳业“上海”优势不再

光明乳业的发展史,始终围绕两大标签:“上海市场”和“鲜奶战略”。光明乳业2024年年报中依然强调,其战略是“稳固上海,做强华东,优化全国,乐在新鲜。

鲜奶是光明乳业的强项。

在2024年整个乳制品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低温鲜奶(巴氏杀菌奶)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增长,被视为行业“大变局”中的亮点。

2024年,低温鲜奶虽然目前市场份额只有17%,但增长势头极为强劲。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巴氏杀菌奶市场规模已达392亿元人民币,2018至2023年间,其零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5.5%。

但是对于最早入局的光明乳业来说,这两个标签也正在淡化。

光明乳业的“大本营”和利润核心区——上海市场,也正在失守。

2024年,上海地区营收同比下降5.39%;2025年前三季度,上海地区营收继续同比下降4%。

光明乳业所面临的已非短期波动,而是核心市场、核心品类与核心成本模型的全面承压。

鲜奶、上海,这两个标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鲜奶和常温奶的最大区别是对产品的保质期有着极高的要求,常温奶保质期通常6个月甚至更长,而鲜奶大多为冷藏保存7天。

这意味着,乳企需要在销售市场的一定范围内有牧场,来保证从生产到消费的时效,一般来说是300公里。

同时,鲜奶的短保也意味着企业需要高效的冷链。

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了鲜奶经营有着强烈的地方性特征。

过去,光明在上海的优势,就是凭借多年的经营建立起了比较高效的配送。

但同时也付出了较高的成本。

比如说运输成本,光明乳业在2024年底的“应付运费”余额高达3.55亿元,到2025年6月底,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4.80亿元 。

(光明乳业应付运费情况,图自2025年半年报)

▌3、新渠道崛起,当“随心订”遭遇“即时达”

随着更多乳企发力鲜奶,光明乳业的压力也更大。

鲜奶市场的竞争早已白热化。

蒙牛的“每日鲜语”、三元在北京市场的深耕,以及新希望乳业在西南的强势崛起,都在不断抢夺光明乳业的市场份额。蒙牛的每日鲜语迅速成为高端鲜奶市场第一,君乐宝的悦鲜活在高端鲜奶的市场占有率已达37.3%,在高端瓶装鲜奶的市场占有率达49%。

光明乳业的鲜奶市场此前依靠送货到家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消费渠道和销售渠道的变化,这种壁垒也在被冲击。

首先我们讲消费渠道。

消费人群和场景已经分化。传统“随心订”对应的是“家庭早餐”场景。

而如今,大量以上班族为代表的消费者,其鲜奶消费发生在通勤路上的便利店、或是公司楼下的面包房。北京的三元、红星前进等品牌,早已通过深度绑定这些线下终端渠道,截流了大量客户。

其次我们讲销售渠道。

光明乳业的“新鲜”壁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赖其“随心订”的宅配模式。这套自营的物流体系通过“计划性配送”,以较低的履约成本解决了“最后一公里”。但现在,竞争要素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竞争的维度正在从“产品”转向“渠道和便利性”。美团、饿了么等即时零售平台的加入,正在彻底改变鲜奶的配送格局。

光明乳业的“随心订”提供的是“24小时计划性便利”,而即时零售提供的是“30分钟即时性便利”。这种便利性的“降维打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更关键的是,竞争对手正在积极拥抱这一变化。例如,蒙牛在2021年就与美团买菜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专属牧场”,并利用美团的冷链和骑手网络,实现了“30分钟到家”的鲜奶即时配送。

第三,以山姆会员店(Sam's Club)为代表的仓储会员店,发动了“价格战”。这些新渠道利用其庞大的采购量,向蒙牛等巨头定制大包装、高品质的鲜奶,主打高性价比。

会员制门店的计划性购买,在满足新鲜的同时也能够降低配送成本。即便是乳制品消费更成熟的欧美市场,消费者也普遍习惯于在超市进行“周采购”,而非“日配送”。

这对光明乳业的冲击是三重的:

  • 便利性冲击:美团和饿了么的“30分钟即时达”,让光明的“次日达”显得陈旧。
  • 价格冲击:山姆等会员店以“大包装、低单价”抢夺了对价格敏感的家庭用户。
  • 场景冲击:便利店和面包房截流了“在途”的个人消费者。

光明乳业所构建的那个高成本、高壁垒的自营冷链帝国,正在被新零售模式以更灵活、更低成本的方式绕道超车。

如果不能在成本端(尤其是上游牧场)进行彻底的革新,并重新定义其“新鲜”的价值主张,光明乳业的“新鲜”故事将难以为继。


本文标签属性:

光明:光明肉业

鲜奶:鲜奶保质期多久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www.10000lamps.cn/post/252.html发布于 2025-11-01 11:00:2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经济网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16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