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石器无人车,从孤勇者蜕变领跑者之旅

访客 2025-11-01 11:01:00 66201 抢沙发
新石器无人车从初期的孤勇者,通过不断的研发与创新,现已成为行业领跑者,该车具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特点,实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多次测试与实际应用,新石器无人车已展现出其卓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智能交通和无人驾驶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语叔

编辑 | 闪电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2025年10月23日,一则重磅消息在创投圈激起千层浪——新石器无人车(Neolix)正式对外宣布完成D轮融资,融资金额超6亿美金。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领域单笔私募融资的纪录,即便放眼全年风险投资市场,也属罕见的大额资本注入。

更值得细品的是,投资方阵容的“多元化拼图”:中东资本强势领投,国有资本、互联网巨头资本与国内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联合加持。这场横跨全球的资本共识,与七年前新石器“孤身闯无人区”的沉寂场景,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时空反差。

“2018年我们踏入这个行业时,仿佛是孤身一人闯入了一片无人之境。”在融资后的媒体沟通会上,新石器创始人兼CEO余恩源的这番感慨,瞬间将人们拉回那个“无人配送”尚未被定义为赛道的年代——彼时的新石器,更像是一位在黑暗中摸索的孤勇者。

而七年时光,足以让沧海变桑田。截至2025年9月,新石器已蜕变为无人配送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跑者:L4级自动驾驶无人车累计交付量突破1万台,单月交付量超2000台,核心数据在全球无人配送赛道遥遥领先。

这种从非共识到一致看好、从孤勇者到领跑者的惊人反差,不禁让人追问:这家企业究竟凭借什么,在七年里既定义并引领了一个全新产业,又完成了从“小众选择”到“资本宠儿”的华丽转身?

1、非共识的胜利:在无人区里踩出赛道

所有伟大企业的起点,往往藏着一个“反共识”的判断——若人人都视为机遇,赛道早已挤满竞争者,甚至沦为红海。2018年的自动驾驶行业,正是这样的场景:聚光灯几乎全部聚焦于光鲜亮丽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资本与技术纷纷涌向这片“流量高地”。

而新石器,却毅然转身扎进了物流配送这个又苦又累的领域。这个看似“逆势而为”的选择,源于余恩源独特的“产业基因”——他并非AI技术专家,而是在物流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老兵”。

从发明快递巴枪到快递柜,再到探索无人机送货,余恩源对物流行业的本质有着刻入骨髓的理解:“物流的第一性原理,永远是降本增效。客户要的不是炫酷的技术,而是‘货物低成本送到’这个结果。”

这份对产业本质的洞察,让新石器从诞生之初就与同行拉开了“底层逻辑差”。当其他自动驾驶公司还在追求技术的“大而全”、比拼参数的“炫酷度”时,新石器早已将核心目标锁定在“用技术解决物流行业的真痛点”上。

要知道,中国城配物流市场年运费开支高达3万亿元,但平均每公里运费仅3元左右——成本控制,是决定企业生死的“生命线”。因此,“如何在实现无人物流的同时,把成本压到最低”,成了新石器所有技术研发的出发点。

为了实现极致的成本控制,余恩源在2021年做出了一个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决定:坚持以视觉为主的算法路线,放弃业界主流的、依赖昂贵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视觉方案的核心优势一目了然:硬件成本低、可复制性强。如今,新石器的无人车仅需搭载1颗激光雷达与12颗摄像头,传感器数量远少于同行,这直接带来了制造成本与后期运维成本的“断崖式下降”。

这个看似激进的技术赌注,为新石器后来的规模化商业落地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对客户而言,能在降本前提下实现的技术,才是“最合适的技术”,也是最愿意买单的技术。

更具突破性的是,新石器率先推出了纯无人L4级别的“无图方案”。这意味着无人车可以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灵活响应即时性、突发性的物流需求——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跨越,更直接将市场边界从“计划性的快递物流”,拓展到了场景规模千倍于此的“即时配送+泛城配”领域,为后续的商业爆发埋下了伏笔。

2、坚持长期投入筑起护城河:四支柱撑起竞争壁垒

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道高且深的护城河——它能抵御抄袭与竞争,为企业赢得稳定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新石器总对外强调,自己不是单纯的AI公司,而是“AI+物流的团队”,因此更愿意在别人不愿过多投入的物流场景和解决方案下苦功。但恰恰是这些需要时间打熬的苦功夫,最终筑成了同行难以逾越的壁垒。

余恩源将新石器的核心竞争力总结为“四支柱理论”(也称“木桶理论”):算法与数据、软硬结合与制造、运营与服务、合规与路权。在他看来,这四大板块如同木桶的四块木板,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落败。而这四大支柱的搭建,无一不需要坚持长期投入。

第一支柱:技术与数据的“飞轮效应”。如今,新石器已有超1万台无人车在全球300多个城市奔跑,累计行驶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这些真实场景下的运营数据,正持续反哺其全球首创的货运领域“视觉-动作”基础大模型,形成“数据积累→模型迭代→测试优化→运营升级”的闭环飞轮。这种正循环让算法“越跑越聪明”,车辆的自动驾驶精度与效率也随之持续提升。

第二支柱:软硬结合的“自研底气”。新石器坚持“自研自产”理念,通过模块化设计与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打造出兼具低成本与高品质的硬件产品。目前,新石器无人车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8年或50万公里——这一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指标,为长期商业运营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第三支柱:运营服务的“ToB逻辑”。“ToB客户要的是结果,不是产品。”在余恩源眼中,卖车只是合作的开始,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运力服务才是最终目标。因此,新石器要提供给客户的不止是“一辆无人车”,而是“全流程物流解决方案”——这种“保姆式”的运营服务,让其在客户心中建立了极强的粘性。

第四支柱:合规与路权的“先发优势”。随着无人车规模化部署,“合规与路权”逐渐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壁垒。新石器早早与各地政府展开合作,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在国内,青岛单城部署量超1200台;在海外,率先拿下阿联酋公开道路无人车牌照——这些“第一”,为其抢占市场先机筑起了关键壁垒。正是这四大支柱的协同发力,让新石器在2025年交出了“累计交付1万台、月交付2000台”的亮眼成绩单。而更具战略眼光的,是其商业策略的“破圈”演进:早期依靠顺丰、京东等大客户起家,今年主动推动市场从“大B(大客户)”向“小B(中小客户)”乃至“大C”延伸。

如今,其每月2000台的出货量中,已有一半来自小B市场;余恩源的目标是,2026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70%-80%。这场战略转移,让新石器摆脱了单一市场依赖,打开了指数级增长的空间。

3、新大陆的召唤:巨额融资为全球化布局

对企业而言,大规模融资的背后,必然是对“资金使用空间”的清晰规划。对新石器来说,这6亿多美元融资不止是里程碑,更是其全球化征程的“启航信号”。

在余恩源眼中,无人车领域正浮现一个巨大的“战略级全球化机会”。“在无人车领域,我们看不到美国的竞争对手。”这番话并非狂妄——美国虽在算法、芯片领域领先,但在商用车领域,缺乏中国这样完备且低成本的供应链体系。“他们造无人车的成本,大概是我们的十倍以上,完全没有竞争力。”

这种“技术+供应链”的软硬结合优势,让新石器在全球市场呈现出“独步”态势——这不仅是中国企业在全球AI浪潮中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罕见案例,更是一次历史性的战略机遇。

目前,中东已成为新石器出海的“桥头堡”:通过与阿联酋国企K2的合作,其计划在2026年底前在当地部署5000台无人车。以此为基点,东北亚、东南亚、欧洲市场也已提上日程;公司目标是,2027年海外市场年销量达到5000~10000台。

更具深意的是,新石器的出海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带着一整套“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走向世界。余恩源在采访中分享了一个细节:当新石器决定落地阿联酋后,国内的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地图服务商纷纷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

“我们基本上是带着国内一套基础设施在出海。”这意味着,新石器的全球化,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市场扩张,更是中国数字经济生态体系的“集体出海”,其战略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商业成功。

当然,出海之路绝非坦途:法律法规的空白、本地数据合规的复杂性、海外基础设施的差异,都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对此,新石器的策略是“带着中国经验与标准出海”——与当地政府共同探索,将中国的运营管理经验与合规体系本土化,建立一套适配全球市场的运营模式。

4、驶入深水区的从容:长期主义者的胜利

随着新石器的成功,无人配送赛道早已不再“无人”——巨头与创业公司纷纷入局,行业正从“研发测试阶段”全面转向“规模化商业运营的深水区”。

在这个新阶段,竞争的焦点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指标,而是余恩源所说的“四位一体”系统能力:领先的算法、可靠的硬件、高效的运营、完善的合规。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让企业在激烈竞争中黯然离场。

对新石器而言,这6亿多美元的融资,与其说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不如说是对未来的“战略授权”——它不仅证明了L4级自动驾驶在商用车领域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行性,更为整个AI产业的落地应用提供了一个“从技术到商业”的鲜活范本。

从2018年的孤独探索,到2025年的行业领跑,新石器的七年征程,是对“长期主义”最生动的诠释。正如余恩源所说:“我在等待一个同样坚持长期主义的对手出现。”


本文标签属性: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市场: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www.10000lamps.cn/post/258.html发布于 2025-11-01 11:01:0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经济网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620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