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十字路口的享道出行,实力比拼还是背景优势?

访客 2025-11-05 11:00:22 24783 抢沙发
享道出行在十字路口的运营模式引发关注,关于其依赖背景资本还是自身实力的问题存在争议,本文概括了享道出行面临的质疑,以及其背后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状况,核心信息为,享道出行面临“拼爹”质疑,但也需要关注其是否具备真实运营能力,摘要简洁明了,准确概括了原文核心内容。

对享道出行而言,如何在行业寒冬中寻找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点,可能比资源整合与IPO本身还要难。

作者|张先森

编辑|刘珊珊

在一个市场见顶、投诉不绝的行业里“流血”冲刺上市,享道出行的故事,究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范本,还是一个资源与困境之间的深层悖论?

近日,享道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启动其上市进程。

作为上汽集团旗下孵化的移动出行平台,享道从诞生之初就具备独特的“车企基因”——整合了整车制造、自动驾驶与电池产业链的闭环资源,以日均60万订单、覆盖85城的业务规模,位居行业第五。

光鲜行业地位背后,是难以忽视的经营现实。一方面,平台在三年半内累计亏损超过19亿元,造血能力存疑;另一方面,司机端高抽佣与规则不透明问题,持续引发争议与质疑。

如今,网约车市场整体见顶,Robotaxi仍处于商业化前夜。在这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享道出行冲刺IPO,不仅是对其“全链条”商业模式的一次关键大考,也将为整个出行产业的转型路径提供重要参照。

01

增速背后:聚合依赖与持续亏损的困局

作为上汽集团孵化的移动出行平台,享道出行自2018年成立以来便备受关注。

享道的发展堪称迅猛:获牌上线九个月后用户突破450万,随后在2020年完成由阿里巴巴和宁德时代参与的3亿元A轮融资。2022年及2025年,又相继完成10亿元B轮与超13亿元C轮融资,以约10亿美元估值跻身“独角兽”行列。到如今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IPO。

享道出行冲刺IPO背后,是当前网约车市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滴滴绝对领跑,其余玩家则分化成不同派系:花小猪、萝卜快跑等专注细分场景;高德、百度等聚合平台坐收流量红利;而曹操、如祺、T3及享道等“车企派”,则肩负着消化整车产能、反哺研发数据的战略使命。

对用户而言,聚合平台“搜完即走”,免去了在多个APP间反复比价的麻烦。这对其他二线平台是个机会,通过接入第三方庞大的流量来获取订单,从而绕开了与滴滴的正面竞争。这一切的代价,是给高德们干苦力。

聚合平台的蛋糕就这么大,牌桌上从不缺对手,放眼高德打车的列表里,就挤满了曹操、首汽等几十家网约车公司(品牌),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另外,聚合平台不菲的抽佣,挤压了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最典型的是曹操出行,其2024年付给聚合平台的佣金涨到10.5亿元,营收占比7.2%。同时,用户数据、品牌认知沉淀在高德等入口,自己成了“运力供应商”,用户留存率低得可怜。

享道出行也难逃这一行业共性。数据显示,其通过聚合平台完成的订单占比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91.79%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98.55%,自有渠道订单已微乎其微。尽管报告期内营收保持增长,从2022年的47.29亿元升至2024年的63.95亿元,但公司始终未能盈利,三年半累计亏损约19.0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享道出行进行了一次大幅减资,注册资本由41.06亿元削减至3.5亿元,幅度高达91.48,专门用于弥补累计亏损。

为在资本市场寻求更高定价,二线平台纷纷讲述差异化故事。曹操强调定制车,如祺押注无人驾驶,享道则试图用“车企血统”讲一个更复杂的故事:将车辆研发制造、平台运营与自动驾驶技术深度捆绑,希望通过“造生态”去打造核心竞争力。

然而,故事虽性感,现实却骨感。当前行业正处在网约车市场见顶与Robotaxi概念方兴未艾的交叉路口。资本市场在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非常冷静:享道的故事,本质是“拼爹”还是你有真本事?

整体来看,享道出行展现出不俗的融资能力与增长势头。但评估其竞争力,不仅要看其财报中毛利率的显著改善,当平台将战略重心放在提升财务表现(如毛利率)以吸引资本市场时,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已然浮现:账面上的改善,是否以牺牲司机权益与用户体验为代价?

02

顽疾难除:高毛利下司机与用户体验失衡

尽管享道出行在财务数据上展现出积极的增长信号,但其光鲜的毛利率攀升背后,是司机、用户与平台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

如今的享道正面临一个关键拷问:毛利率的提升,究竟是来自运营效率的优化,还是建立在挤压司机收入与牺牲用户体验之上的短期红利?

根据招股书披露,享道出行毛利率从2022年的1.0%稳步攀升至2024年的7.0%,并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1.3%。这一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其网约车服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2.2%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9.1%,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12.2%。

公司将此归因于“技术驱动的精细化运营”,然而现实层面的反馈却指向了另一面:平台可能将部分成本压力转嫁给了生态中的司机与乘客。

在司机端,享道出行频因抽佣比例和透明度问题频遭吐槽。在聚合模式下,订单经过“层层转卖”,导致抽成规则更为复杂。有案例显示,乘客实际支付金额与司机最终收入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但由于订单经由第三方渠道结算,平台对外部渠道的抽成比例缺乏说明,引发对规则不透明的争议。

据媒体报道,宁波司机陈师傅通过享道出行平台承接了一项行程大约30公里的订单,实际到手的收入为48.63元。但乘客曾在下车前告知他,自己向平台支付了98元。陈师傅便查看自己的收入报告,显示该笔订单乘客支付金额为79.49元,报告注明该订单是通过第三方渠道订购。

这意味着,陈师傅所见的金额,其实是享道出行与第三方渠道结算的金额,并不反映乘客实际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的金额。尽管各主要平台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在18%至30%之间,但陈师傅该订单29.99%的抽成比例已接近上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大社交和投诉平台,关于享道出行的抽佣比例,一直是投诉重点。

“2025年10月16日13:54分在享道出行接了个网约车订单。全程55.4公里,乘客付了96.98块钱,平台给司机67.89块钱。抽佣比例超过了30%。”

“9月11日10:26接到乘客……订单里程21.16km,享道出行司机端到手价格为22.21元。乘客支付页面显示订单总额为38.12元。抽成比例高于40%。”类似案例比比皆是,都指向享道司机端高抽佣的问题。

在用户端,享道的服务体验同样备受质疑。据相关媒体案例,广州陈女士通过享道出行叫车后,司机以“电车没电”为由要求其下车,并单方面完成订单扣费。她耗时一周多方沟通,客服初期仅愿提供优惠券作为补偿。

类似地,长沙吴女士遭遇司机辱骂并被拒绝上车,她投诉后还发现该车辆属于“无证运营”。尽管平台事后与该车解绑,但事件暴露了准入审核的漏洞。

这些并非孤例。截至2025年10月,享道出行在黑猫投诉平台的累计投诉量已近3700条,近30天内新增125起,但解决率不足2%。投诉主要集中在无故扣费、司机态度恶劣、判责不公等核心体验环节。今年7月的黑猫投诉企业红黑榜中,享道出行更登上黑榜榜首,平台对客诉的响应机制几近失灵。

高速扩张进一步加剧了管理挑战。截至2025年6月30日,享道平台注册司机数达106.22万名,确保每位司机、每辆车均符合各城市地方性法规,成为巨大挑战。

天眼查数据显示,与享道出行相关的行政处罚已达149条,总金额384.3万元。2023年,上海浦东机场曾一次查获14辆与享道相关的无证运营车辆,暴露出其在合规管控上的短板。这一问题在聚合模式下被放大,当享道出行98.1%的订单来自聚合平台时,其对运力端的审核与管理能力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由此看来,财报里毛利率好看了,会不会只是一种“只能看不能花”的假象?当平台通过提高抽成、压低成本来实现账面上的“精细化运营”时,如果同时导致司机收入下滑、用户体验恶化、合规风险累积,那么再漂亮的数字也将是脆弱且不可持续的。

平台若无法在追求财务指标与维护生态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妥善解决司机权益与用户体验顽疾,资本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质疑仍将难以消散。

03

闯关IPO:资源牌与盈利账的双重考验

在营收增长显露疲态、自身造血能力尚未形成的关口,通过上市融资补充弹药,已成为享道出行维持业务扩张与技术投入的必然选择。

有意思的是,享道出行在去年已经折腾过一次Pre-IPO融资,估值已冲上百亿,当时就被市场普遍解读为上市前的关键铺垫。如今正式向港交所递表,无疑宣告这场酝酿已久的资本大戏已进入高潮。

从Pre-IPO到成功敲钟,这段路从来都不好走。资本市场的态度直接而残酷,此前如祺出行以12港元发行价登陆港交所后便告破发,即便2024年年报显示亏损收窄,股价至今仍累计下跌约13%。

这一现实无疑为享道蒙上阴影。在盈利模式尚未跑通、市场情绪趋于审慎的背景下,能否打破“破发魔咒”,是享道面临的首个现实考验。

为争取更高估值,享道出行想靠“四条腿走路”,网约车、租车、卖车和自动驾驶一把抓。股东阵营中Momenta、宁德时代、高德等合作伙伴,更覆盖了自动驾驶、动力电池与地图调度等关键技术环节。

据接近享道的人士表示,今年12月享道在上海就会有Robotaxi车队。这是其吸引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

然而,资源禀赋不等于盈利保障。业务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虽能分散风险、形成协同,但也对组织能力与运营效率提出极高要求。享道“全场景”的野心不小,但在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Robotaxi落地尚需时日的背景下,多线作战反而可能拖累整体效率。

过去一年,网约车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服务品质、合规能力与盈利模型的扎实构建。都知道上汽擅长造生态,享道这张大饼画得相当豪气。牌桌上究竟吃不吃得下这碗饭,资本市场说了才算。

说到底,享道的IPO之路本质上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它需要向市场证明其资源整合能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动能;另一方面,它必须在全场景扩张与精细化运营之间找到平衡。更重要的是,若无法构建健康的司机与用户生态,那么任何财务数据的改善与资本故事都将难以持续。

在行业告别烧钱换增长、资本回归理性的今天,享道能否交出一本让市场信服的盈利账本,将直接决定其IPO的成败与估值的高低。

04

观察:行业终极比拼已转向

2025年三季度,全国网约车订单量骤降至23.3亿单,同比大幅下滑23%,短短一年间蒸发近7亿订单。这一断崖式下跌,标志着行业的竞争核心,已从昔日的规模扩张,转向了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的终极比拼。

在此压力下,享道出行的IPO诉求显得尤为迫切。出行行业向来烧钱速度惊人,乘客补贴、司机分成,市场砸钱毫不手软。对享道而言,为向资本市场证明盈利潜力而挤压司机收入与用户体验,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如何在行业寒冬中寻找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点,可能比资源整合与IPO本身还要难。

无论享道此次IPO能否成功冲线,它都已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关键案例:既是网约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一次压力测试。成败并非定数,好比开网约车,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但前方路况如何永远是未知数。


本文标签属性:

平台:平台借钱逾期还不上怎么办

司机:司机图片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www.10000lamps.cn/post/519.html发布于 2025-11-05 11:00: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经济网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78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