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基金在牛市哑火背后的舒适圈困境
大成基金在牛市期间表现平淡,未能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可能陷入“舒适圈”困境,核心问题在于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能力未能与时俱进,需关注市场变化,提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摘要简洁概括了文章内容,并指出了大成基金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近日,随着2025年公募基金三季报披露收官,多家基金公司的权益投资能力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10月28日晚,双汇发展发布2025年三季报,公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46.53亿元,同比增长1.23%;归母净利润为39.59亿元,同比增长4.05%。
作为公募行业“老十家”之一,大成基金素以权益投资见长。不过,与过往相比,近两年该公司旗下主动权益基金的整体表现却有所回落。
据国泰海通证券统计,2023年至2024年期间,大成基金实现7.79%的绝对收益率,在24家中大型权益类基金公司中位居首位。然而进入2025年以来,其绝对收益率仅为22.10%,在同类公司中的排名大幅下滑至倒数第二,仅高于华泰柏瑞基金。
大成基金在牛市中表现乏力,或与部分明星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偏保守有关。以韩创为例,他所管理的大成睿景灵活配置混合、大成聚优成长混合、大成新锐产业混合等产品,尽管名称和投资定位各异,持仓结构却高度趋同,重仓股普遍集中在兴业银锡、山东黄金、锡业股份等资源类股票,以及中国太保、华泰证券等大盘股。
此外,新发基金的操作也反映出其在策略上趋于谨慎。2025年3月,由徐彦管理的大成兴远启航混合基金成立,但截至二季度,该基金的股票占净值比仅为0.73%。偏低的仓位导致该基金错失了市场的主升浪。
数据显示,截至当前,大成兴远启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仅为0.28%,大幅跑输同期业绩基准,基金规模也从成立时的13.25亿元缩水至6.95亿元,近乎腰斩。
“踏空”牛市
随着2025年基金三季报披露收官,公募基金的整体盈利情况也随之揭晓。
在权益类品种业绩走强的带动下,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显著提升。Wind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权益市场表现强劲,共有53只公募基金产品的净值增长率超过100%。
不过,并非所有基金公司均能把握本轮行情。曾在熊市中展现出较强防御能力的大成基金,在本轮上涨中未能延续优势,多只产品业绩表现欠佳,规模也有所回落。
从历史表现来看,大成基金并非缺乏亮眼成绩。根据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大成基金的绝对收益率为7.79%,在24家中大型权益类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然而,进入2025年后,其业绩出现明显回落,前三季度实现绝对收益率为22.10%,在同等可比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华泰柏瑞基金。
以大成高鑫股票A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成立以来累计回报达416.31%,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17%,长期表现优于同类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基金规模为114.53亿元,是大成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
从近年表现来看,该基金在2023年和2024年表现均较为突出。2023年实现5.23%的涨幅,同期沪深300下跌11.38%,在952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44位;2024年实现29.01%的涨幅,同期沪深300上涨14.68%,在1011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5位。
然而,自2024年三季度起,大成高鑫股票A开始跑输市场。当季沪深300上涨16.07%,该基金仅上涨9.24%;2025年二季度,沪深300上涨1.25%,该基金反而下跌0.75%;特别是在今年第三季度,沪深300大幅上涨17.38%,该基金仅上涨7.66%,在1050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883位。
或受业绩拖累,该基金净资产规模也持续下滑,从2025年一季度末的123.64亿元,降至二季度末的123.40亿元,再到三季度末的114.53亿元,半年内缩水9.11亿元。
除大成高鑫股票A外,大成基金旗下多只规模超过30亿元的主动权益产品,如大成睿享混合A、大成策略回报混合A、大成优势企业混合A、大成竞争优势混合A等,今年以来表现也均弱于沪深300指数。
困在“防守”舒适圈
当市场整体上行、多数基金净值攀升时,大成基金旗下部分产品为何频频跑输大盘基准?
据了解,大成基金一直将“权益投资”作为业务亮点,而这一优势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旗下的明星基金经理。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大成基金旗下三位权益类产品的“顶梁柱”——刘旭、徐彦和韩创,在管规模分别达到254.95亿元、214.62亿元和173.24亿元,合计规模为642.81亿元。
同期,大成基金旗下普通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的总规模为976.40亿元。这意味着,仅这三位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在权益类基金中的规模占比已高达65.83%。
尽管明星基金经理能够带来可观的资金流入,但过度依赖个人的管理模式,也为大成基金埋下了潜在风险。
具体来看,刘旭、徐彦和韩创三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普遍偏向防御型策略,配置上多集中于价值股或国企大盘股。
以韩创为例,他所管理的大成睿景灵活配置混合、大成聚优成长混合、大成新锐产业混合等多只产品,尽管名称和定位各有不同,持仓却高度重合,重仓股普遍集中于兴业银锡、山东黄金、锡业股份等资源类股票。据Choice数据显示,韩创旗下产品配置采矿业的比例约占股票投资市值的34.97%。此外,其产品前十大持仓中还频繁出现华泰证券、中国太保等金融股。
刘旭的持仓同样显示出集中化特征。其管理的大成匠心卓越三年持有混合、大成优势企业混合、大成核心价值甄选混合以及大成高鑫股票等多只基金的前三大持仓均为中国移动、美的集团以及豪迈科技,分别占总股票投资市值比的11.67%、11.44%和8.81%。
徐彦的持仓变动也反映出类似的防御倾向。他在三季度明显减持了华勤技术、中兴通讯等科技股,转而增持久立特材、中国海油、安井食品等防御型标的。
数据显示,徐彦持有中国海油的股数从97.73万股大幅上升至4157.29万股,持仓市值从2551.73万元跃升至10.86亿元;而华勤技术的持股数则从781.97万股下降至125.74万股,持仓市值从6.31亿元降至1.32亿元。
除了存量产品外,新发基金的操作也反映出大成基金在策略上趋于谨慎。2025年3月,由徐彦管理的大成兴远启航混合基金成立,但截至二季度,该基金的股票占净比仅为0.73%。
偏低的仓位也使其错失了市场的主升浪。截至当前,大成兴远启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仅为0.28%,大幅跑输同期业绩基准,基金规模也从成立时的13.25亿元缩水至6.95亿元,近乎腰斩。
对此,徐彦在季报中坦言,和其他在管基金一样,该基金买入了一些安全边际较高的个股,但它们“可能未必是多好的投资机会”。
“失速”的大成基金
除了在主动权益基金领域错失牛市机遇之外,大成基金在其他业务方面也显露出一定的滞后性。
回顾其发展历程,大成基金自1999年成立后的十余年间,资产规模排名曾长期处于行业前列,稳居公募基金前10位。
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大成基金已难复昔日荣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公司股票型基金规模排名已下滑至第11位,混合型基金规模更跌至第16位;债券型、货币型及指数型基金的排名则进一步滑落,均跌出行业前20位。
具体来看,货币基金曾是大成基金的规模支柱。2017年,该公司货币基金规模率先突破千亿元,成为业绩贡献的核心力量。遗憾的是,在随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大成基金未能把握货币市场发展的黄金机遇,产品布局陷入停滞。
截至2025年三季度,其货币基金规模仅为1887.93亿元,反观同期,头部基金公司的货基规模已普遍突破数千亿元,差距不断拉大。
与此同时,在近年来公募行业如火如荼的ETF发展大潮中,大成基金尽管也有所布局,覆盖了中证A50、中证A500等宽基指数,以及恒生医疗保健、中证工程机械等热门主题赛道,看似并未缺席主流方向,却因“节奏慢半拍”而始终难以抢占市场先机。
例如,首批中证A500ETF早在2024年9月就已成立,而大成基金旗下相关产品直至同年11月才推向市场。同样,在科创综指ETF的布局上,同业机构早在今年2月就已积极行动,大成基金则迟至4月才启动产品募集。
布局的滞后直接体现在规模表现上。以大成中证A500ETF与大成中证A50ETF为例,截至三季度末,这两只产品的规模分别为19.86亿元和31.06亿元,与头部公司的产品相比差距显著。
从昔日的行业前十,到如今在第二梯队中挣扎,大成基金若想突破自身增长瓶颈,就必须果断走出舒适圈。
本文标签属性:
基金:基金估值
规模:规模宏大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www.10000lamps.cn/post/541.html发布于 2025-11-05 11:05:0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经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