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I漫剧,短中之短,全新视觉体验?

访客 2025-11-05 11:32:18 50789 抢沙发
AI漫剧是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其时长比短剧更短,通过AI技术和动画形式呈现,它以快节奏、高信息量的方式讲述故事,强调视觉表现和情节紧凑性,AI漫剧的核心优势在于快速吸引观众,提供轻松愉快的娱乐体验,它以短小精悍的内容满足现代观众快节奏生活的需求,成为影视领域的一种创新尝试。

“是个人就能起飞的风口”,又来了。

在短剧行业摸爬两年后,飞鸟再次感受到了熟悉的躁动。朋友圈、群聊、行业会都在谈论同一个词——“漫剧”。有人劝他趁早上车,理由几乎与当年如出一辙:“就像当时的短剧,是个人就能起飞。”

所谓漫剧,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它们形式多样:有的是用游戏编辑器生成的3D动画,有的是将平面漫画动态化,还有的直接以“熊猫头”等表情包为素材,配上静态场景和配音,就组成了一部动画。每集时长约1分钟,整部作品通常在60到120集之间。

如今,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漫剧正在快速扩张。据巨量引擎数据,今年4月至7月,漫剧的播放量和点赞量月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92%和105%。该机构预测,漫剧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相关企业数量将突破数十万家。

市场热度之下,巨头纷纷入场。

10月30日,红果免费漫剧APP在安卓端正式上线。在此之前,漫剧已经作为一级入口在红果短剧首页“登堂入室”。今年9月,抖音还推出了漫剧的扶持政策,主要聚焦三个方面:IP授权改编、成片内容框架保底与头部作品单部采买。

另一大短视频巨头,快手也在漫剧领域动作频频。今年9月,其联合可灵AI推出“灵感・新纪元AIGC创投计划”,以联合出品和联合运营两种模式激励AI漫剧创作。

坐拥海量IP的阅文集团,也将漫剧视为IP视觉化的重要引擎。在10月的阅文创作大会上,CEO侯晓楠宣布开放十万部IP、设立亿元基金,并推出“漫剧助手”等AIGC工具,全面加码漫剧。

B站在年初宣布将动画短剧作为2025年的重要方向。爱奇艺也在日前发布了漫剧合作计划,推出保底收益、高额分成与框架合作三种模式,分成比例最高可达100%。百度、网易等科技企业,乃至京东、拼多多等电商企业也相继入局。

营销行业巨头蓝标传媒旗下的BlueNeo创新中心向「定焦One」透露,已将漫剧确定为其AI内容探索的主要方向。其9月底与点众科技联合出品的作品《我的小说通三界》,上线不久全网播放量即突破4000万。

热钱涌入、巨头抢滩,漫剧无疑站上了风口。它会像两年前的短剧一样,跑出一个千亿赛道,还是成为又一个速朽的风口?

比短剧更短剧

虽然披着二次元的外衣,但漫剧的内核与短剧几乎一脉相承。

蓝标传媒BlueNeo负责人郭佳伊将漫剧形容为“快速变化市场中形成的多元融合体”,但她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从内容基因、商业模式来看,漫剧都更接近于“短剧”,而非与它画风更接近的动漫番剧。

从内容来看,短剧与漫剧都脱胎于网文逻辑,主打“黄金三秒”和“密集爽点”叙事。目前,漫剧主流题材以男频为主,女频数量较少,但两者都继承了真人短剧的衣钵,男频类型集中于玄幻、系统、战神、逆袭;女频则主要是霸总、甜宠、穿书等。

从商业模式来看,漫剧也与短剧高度重合。它们同样扎根于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等短视频为主的内容平台,分发、消费和变现都深度依赖平台的推荐算法和用户碎片化习惯。平台所提供的保底、分成、流量扶持政策,本质上也是同一套针对流量产品的激励体系。

然而在变现效率上,漫剧展现出了一定优势。飞鸟向「定焦One」分析,目前短剧50%以上的收入已经来自于广告植入,C端付费模式受困于盗版问题比较艰难。但是漫剧目前刚刚兴起,市面上盗版和切片内容很少,用户只要被剧情吸引并不容易找到替代资源,尽管看完一部漫剧要花10-30元,但转化率目前仍较高。

更关键的是,漫剧的成本正因AI技术而大幅下探。

郭佳伊介绍,其团队已将漫剧的制作流程标准化为剧本、分镜、音视频三个阶段。从文字到图片,再到分镜生成、配音配乐,AI已经能覆盖80%流程上的工作,而且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她介绍,现在一个5至8人的制作组,可在约一个月内完成60集内容的交付。

飞鸟在持续关注市场上漫剧制作团队的报价,短短几个月内,价格已从三千元每分钟,最低降至千元以下。即便是几百块一分钟,据他观察也仍然有利润空间。作为对比,目前中等投入的短剧一部剧成本大约在30万左右,但漫剧成本最低者已经可以压至10万元以下。

和短剧一样,漫剧的成本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制作成本和投流成本。漫剧不仅比短剧的制作成本更低,投流回报率也更高。飞鸟透露,目前不少漫剧的投流ROI已超过1,即收入高于投流成本。换句话说,作为一门流量生意,漫剧比短剧更短剧。

这也解释了为何漫剧能迅速形成热潮。

在这个有着持续测试市场偏好传统的行业,漫剧能跑出来也是得益于这套“测试-验证-放大”的机制。飞鸟介绍,AI技术成熟后,就有公司开始尝试将其生成的漫剧用于投放测试,一旦初步数据表现良好,便迅速加大投入。其他公司看到有人吃到了甜头,也会迅速跟进,于是催生了眼下的这股“漫剧热”。

一位从事投流的朋友告诉飞鸟,几个月前,漫剧的日投流消耗仅有三四百万元,但增长极快,预计很快将突破两三千万元。作为对比,短剧在最狂热时期日耗曾达5000万元,而如今这个数额已不及当时的一半。

疯狂背后的成本账

更低的成本,也意味着更低的进入门槛。

飞鸟告诉「定焦One」,有美术基础的创作者做漫剧肯定会更吃香,但现在只要会操作类似剪映这样的软件,没有任何美术训练的基本上也能完成一部形式简单的漫剧。抱着试水心态,他决定先简单制作一部作品观察市场反馈——让公司的两个同事利用市面上的AI软件试错。

低门槛,也是吸引编剧秋林入局的关键因素。

两个月前,她在朋友圈看到AI剧集导演和编剧的招聘信息,又注意到红果平台推出漫剧合作机会,创业的念头由此点燃。

据她介绍,红果的合作模式颇具吸引力:平台提供IP库,制作方提交demo通过后即可获得保底金,上线后还可参与分成。与传统实拍短剧相比,AI漫剧的制作成本更低。若能组建起稳定团队,除人力和时间之外,主要成本仅是AI软件的token费用。

入行近十年,她参与过多部大电影和网剧项目,却屡屡遭遇署名权争议、稿费拖欠、创作分歧等困境,一度萌生退意。在长视频体系中,编剧话语权有限,剧本常在多方修改下面目全非。而低门槛漫剧的出现,让她重获对内容的掌控。

就像短剧起飞时那样,挑动着创作者神经的还有很多“造富神话”。

根据公开披露的消息,漫剧现在已经跑出了多部爆款。《九尾狐男妖爱上我》《我在末日当僵尸》在抖音分别获得1.9亿播放;《我独自拯救反派》吸引4.5万名B站用户付费“充电”;《炼气练了三千年》全平台累计收益近800万元;《我能回溯时间》在抖音的原生充值超过500万元……

飞鸟曾听闻,一部成本十几万的剧,一天付费收入就达到了几百万。而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漫剧的造富故事甚至更为夸张。

从产业链角度看,漫剧的参与方主要可分为三类:制作方负责内容制作,版权方提供IP授权,平台方负责投放与运营。飞鸟介绍,制作方通常赚取制作费及少量后期分成,而版权方与平台方则共享充值流水和广告收益。分红比例取决于双方谈判结果,一般版权方占据较大份额,因为他们承担了制作出资与主要风险。不少版权方也会选择将同一IP授权给多个平台,以分散亏损风险。

尽管产业链结构与短剧基本一致,但在当前阶段,漫剧对产业链各方而言仍具备较高的利润空间。

对秋林这样的独立创作者来说,漫剧更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逆袭机会。一个由数人组成的小团队,仅需投入较低的人力成本与AI软件token费用,就能制作出一部demo并推向市场进行测试。一旦内容踩中市场热点,回报率可能极高。

而对版权方而言,这种合作模式同样具有吸引力:只要合作的众多团队中有一部作品“起飞”,就意味着该IP的价值得到验证,版权方便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其他内容形式,如影视剧、游戏等,从而获取更大的长期收益。

也就是说,漫剧行业当前核心是靠跑流量赚钱,供给不足、门槛极低,属于“是个人就能起飞”的野蛮生长阶段。

飞鸟透露,已有多家公司为漫剧准备了充足的投流预算。像红果、阅文这类大平台,原本完全投向短剧的资金池,现在正逐渐向漫剧分流。“即便目前只有三成预算转向漫剧,也意味着下游短剧从业者可分配的资源正在变少。”

换言之,漫剧的繁荣部分也来自短剧红利的迁移。

流量的尽头是什么?

为了抓住风口,秋林决定放手一搏。

如果项目开展顺利,她打算辞掉手头的工作。前几天,她还加入了一个红果的漫剧创作群。群里有3000多人,每天都有人向平台提问,而且同样的问题会被问无数遍。比如平台如何保底?IP如何选择?也有人完成demo后找不到量产团队,希望平台对接资源。

这些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里,秋林一方面看到了机遇——市场上漫剧团队的不成熟。

她介绍,目前市场上的团队要么讲故事的基础能力不足,要么批量生产能力欠缺。在建团队的过程中,她发现能熟练运用各种AI软件的人还是太少了。很多团队采用的方法甚至是去大学开设课程和讲座,以此来扩大可用人才库。

另一方面,她也感受到了焦虑。“尽管越来越多人涌入希望获利,但真正实现盈利的仍是少数。”看到红果、爱奇艺等平台提供高分成比例,她有时候甚至怀疑这是否为陷阱——因为没有赚头,才如此慷慨。

而更让秋林焦虑的是,红利期可能比想象中还要短。

短剧从爆发到趋饱和仅两三年,如今盈利门槛已显著提高。一位短剧从业者透露,尽管多数平台仍提供保底,实际金额非常有限,制作方常需垫资拍摄。若播出效果不佳,分账收入难以覆盖成本,垫付资金便血本无归。

秋林认识的一位同行制作的短剧未能成功,正是因为当其作品完成时,市场已被更精良的内容占据。该同行现在也将目光转向漫剧。

漫剧市场的红利期,本质源于需求的快速爆发与内容供给之间的缺口。但短剧短短两三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任何以低成本、低门槛快速复制为核心的品类,都会迎来供给饱和与竞争升级的拐点。

现在,漫剧供给的缺口正在被迅速填补。

数据显示,漫剧的供给正以惊人的加速度扩容,平台月度上线作品量从夏季到秋季便实现了翻倍。一个更具冲击力的数据是,2025年10月上半月的产量,已与1月至4月整整四个月的累计产量相当。这意味着,行业的生产效率与投入热情正在经历非线性提升,竞争强度一日高过一日。

更加专业化的制作团队也正在入场。BlueNeo AI漫剧顾问、多重空间创始人肖梦源表示,很多动画制作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也开始涉足漫剧。AI技术降低了门槛,也拉齐了能力基线,但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必然会从工具应用能力转向更深层的专业能力。

在她看来,越来越卷、越来越难赚钱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都会遇到的问题。漫剧也好、短剧也罢,一开始都只是流量产品,用流量撬动生意。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入局者激增,竞争加剧的同时观众审美提升,大家会逐渐形成共识——除了追求流量的高效转化之外,还需赋予作品以更高的内容价值。

因此,BlueNeo做好了长期投入的打算。

在团队构成上,策划、编剧、导演、制片等核心岗位均来自传统影视行业,AI生成及产品团队则背景多元,涵盖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人工智能、智能影像技术、计算机视觉等不同专业领域。“无论是在人员配置还是资源投入上,我们都以长远规划为基础。”郭佳伊介绍。据了解,除了与国内外知名AI大模型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外,团队还基于蓝标自研多模态AI技术底座,搭建覆盖“内容评估-创意策划-AI制作”全链路的工业化AI短剧创作平台。

有人用电影、长视频爆款的经济效益来对比短剧或漫剧,以此论证后者天花板低、难以形成IP。但在郭佳伊看来,这种对比有失公允,因为两者的投资成本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而且漫剧未来价值将不止于单部作品的流量变现,更在于IP的长期孵化与运营。

至于未来天花板究竟能探多高,她认为目前难以判断,关键在于“AI技术发展太快,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量”。

“一切都在演进中”,飞鸟预计今年春节前后,漫剧会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

秋林还想不到那么长远,她现在希望能把自己的作品尽快做出来,且最终的品质不让自己丢脸。

她从北京市区搬到了房租更为便宜的郊区。写剧本的同时,也同步试用各种AI软件。群里的消息仍然此起彼伏,但秋林很少看到平台方回复过。


本文标签属性:

短剧:短剧折腰

红果:红果短视频能赚钱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www.10000lamps.cn/post/584.html发布于 2025-11-05 11:32: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经济网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078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