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交易背后的激进扩张与潜在问题,韩国剧本的启示及未决根本挑战
星巴克在中国进行激进扩张,借鉴韩国模式,但存在未解决的根本问题,星巴克在中国大规模开设门店,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并参考韩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其根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解决。
今年 1 月,上海漕河泾星巴克中国总部,星巴克全球 CEO 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跟着同事走进会议室。桌上放着员工从本地买来的各家咖啡、茶饮。杯子边上有英文写的简单说明,还有提前搜罗的联名商品。
尼科尔拿起一杯Manner咖啡,啜了一口,问了几个产品问题,又把其他品牌的产品全部喝了一遍。
星巴克中国团队已经不是第一次带美国同事品尝竞争的滋味,这是理解中国市场最直接的办法。不过初次到访的尼科尔早已体会过中国市场的难。2017 年,他担任全球 CEO 的塔可钟(Taco Bell)进入上海市场,这个全球有 8000 家门店的大品牌,到今天在中国只开出 28 间店。
去年10月,尼科尔在接手星巴克后的第一个营收会上宣布考虑在中国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出售部分股份的委婉说法。一年之后,谈判有了结果。
不是退出中国,而是宣布了激进扩张计划
11月4日上午,星巴克宣布和博裕投资达成交易。星巴克中国内地业务将成立合资公司,估价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星巴克保留40%股份,而博裕将作为唯一外部股东,持有至多60%股份。
据《晚点 LatePost》了解,还有其他机构在商谈向博裕出资,以间接参与交易,并且投资方通过银行贷款加了杠杆。
星巴克在中国有8000多间咖啡店,平均单店估值50万美元,比瑞幸单店(约43万美元)稍高一些,但远低于星巴克全球门店的平均价值(225万美元)。交易后,星巴克总部将授权新的合资公司使用它的品牌,并收取授权费。
不确定的是,星巴克中国有多少现金和负债——星巴克全球的负债率不低,因为门店更多自营,需要大笔前期投入。有投资人怀疑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是扣除负债后的数字,实际股权估值可能更高一些。
根据我们了解,期间有投资方给过显著高于40亿美元估值的报价,也有投资方给出激进的裁员、关店计划。最后星巴克没有只考虑价格,而是选择保留相当一部分控制权,并要求继续执行在中国新开门店到20000家的计划。
最终,星巴克给了一个激进的增长计划。星巴克在公告里预计,其中国业务未来十年产生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包括三个来源:本次交易所得、所剩40%股份价值、十年以上授权费。
基于已有信息,我们粗算了一下:
本次交易所得,24亿美元(按照当前40亿估值,出资60%计算)
星巴克所剩40%股份,40亿美元(现在是约8000店40亿美元。假设单店估值不变,开到20000家,整体价值等比提高到100亿美元。)
这意味着星巴克中国未来十年要产生66亿美元授权费才能达到总部的预期。
中国业务交易双方没有公布抽成比例。可以参考的是,2021年出售韩国业务后,星巴克从当地公司抽取5%营收作为授权费,而它在美国高校等特定地区的特许经营店授权费不超过7%。
过去一年星巴克中国营收不过31.5亿美元。如果星巴克中国接下来十年线性增长,最终开到20000间店,同时同店销售额不变,十年后的年营收也只有约80亿美元。以7%抽成,也不过5.6亿美元。
要产生130亿美元的价值,意味着星巴克中国将继续快速开店,并在竞争中让单店表现继续提高、中国业务的估值增长快过开店速度。
所以星巴克这笔交易不是退出中国市场,而是绑定本地合作伙伴,宣布了一个激进的扩张计划。
星巴克的大扩张,已经在韩国试了一遍
促销变多但还是贵,新品不再让人觉得惊喜,大家更愿意花不到9块9买其他品牌;以前排队好几个小时抢着买的周边,没人关心;门店里的员工变少,活动时忙到没时间上厕所,但系统又增加了更多考核指标……这些听上去和星巴克中国一模一样的情况,是星巴克韩国提前遇到并仍在应对的问题。
在咖啡以及诸多社会、消费问题上,韩国都是中国的“先行服”。而星巴克中国今年所经历的——引入本地资本、被本土低价品牌围攻、打折降本、调整运营……过去四年已经在韩国上演。
在5100万人口的韩国,星巴克开了2050间店。如果不考虑收入水平,只看人口总数,星巴克中国要开到5.6万家,超过蜜雪冰城,才能达到星巴克在韩国的门店密度。
超高密度门店是本地合作伙伴帮星巴克开出来的。1999年,星巴克以合资公司进入韩国市场,和新世界集团子公司E-mart各持股50%。2021年,星巴克卖掉所持全部股份。交易后,韩国星巴克每年向星巴克总部支付营收5%许可费。
出售时,星巴克韩国处境比中国当前好不少,年增长超过20%,2021年营收和营业利润都达到历史最高。因此星巴克韩国整体估值23.5亿美元,平均每家店值156万美元,是现在中国店的三倍多。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分析师肖恩·雷恩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出售韩国业务获得的更多现金,可以让星巴克用来投资中国这样增长更快的市场。没人预料四年后,星巴克中国就会遇到和韩国类似的困境。
“并购就是这样。想买的一方认为之后会一直好,想卖的一方觉得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韩国IBK证券分析师南成贤对《晚点LatePost》表示,两家公司相当互补。新世界持有大量物业,参与星巴克交易的Emart更是韩国最早、最大的连锁大卖场。星巴克成了新世界集团现金流和利润贡献最大、最稳的业务之一,而新世界食品公司的大部分利润也来自给星巴克供应烘焙产品。
新世界接手后不久,疫情带来的变化让韩国咖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大低价咖啡品牌加速扩张,Mega、Compose在4年时间内,将门店从1000开到3000家。第三名Paik's的门店数也超过了星巴克。这些诞生于2006-2015年的品牌们,把一杯冰美式卖到1500韩元(约人民币7.5元),不用互联网巨头补贴,就能打出比“9块9”更刺激的价格战。
“低价品牌那么快扩张,不是因为真的好喝,或品牌力特别强。而是为了谋生、去创业的人太多了。”南成贤说,当下韩国经济环境难以匹配就业市场,企业裁员、退休人口多——孩子却越来越少。咖啡、炸鸡、便利店加盟成为创业首选。中国也是如此,只是炸鸡、便利店换成了茶饮。
新世界几乎尝试了所有方法——继续开更多店;换着花样促销打折;开辟更多产品线,包括零食;裁员降成本。
01继续开店、拉长营业时间
星巴克韩国总营收还在增长,去年超过3万亿韩元(约人民币149亿),是韩国连锁餐饮行业里的唯一一家,但营收增长率降至5.8%,营业利润已经比收购那一年少20%。
过去四年,星巴克韩国每年新增门店100多家,并增加特色店、概念店数量。考虑到韩国人均门店密度,这一数字已经很高。同时80%的星巴克韩国门店将营业时间延长了到晚上10点,和另外三家低价品牌一样。
02发打折券、出月卡,把美式做到16元
星巴克韩国价格原本就比中国低,一杯美式折合人民币23元,拿铁26元,中国分别卖30、33元,但韩国税前最低月薪就有人民币1.04万元。
面对竞争,星巴克推出了当时在其他市场都没有过的各种促销活动,比如 “Buddy Pass” 月订阅,消费者每月花约人民币 40 元的订阅费,每天能得一张 7 折券;“one more coffee” 计划,让会员买指定咖啡,能得一张当天第二杯 6 折的优惠券,折算下来一杯美式只需人民币 16 元,但还是比其他低价品牌高。
门店里有了更多配套产品。星巴克韩国扩大了柜台展示面积,卖蛋糕、面包,也卖装在杯子里的水果、蕃茄味的贝果片——去年底星巴克韩国推出新的零食品牌,目前有10多条产线。
03降本,只能降人工
除了卖更多咖啡和蛋糕,新世界也在努力降低单店成本,更有效率地运营门店,但新世界能做的不多,南成贤说。
咖啡制作的人力成本已经很低,而星巴克的原材料成本很难降。按照星巴克和运营商之间的许可协议,咖啡豆必须从总部采购。咖啡豆涨价,加上韩元汇率走低,原材料成本不断提高,星巴克韩国在去年、今年连续三次提价。至于烘焙产品线,能大规模生产高品质的速冻产品、并让其快速加热后口感媲美现烤面包的工厂,在韩国也不多,新世界食品公司效率已经很高。
能减少的,只剩下人工成本。2023年开始,星巴克韩国陆续在170家门店里使用振动取餐器——在此之前,星巴克一直拒绝用振动铃,认为让咖啡师亲自叫顾客的名字,更拉近距离。现在,一些客流量大的门店还在试行像麦当劳一样的自助点单机。
2021年、2024年,星巴克韩国员工组织了两场示威游行活动,抗议人力政策。他们说门店员工越来越少,但促销活动变得更多更复杂,忙得没时间上厕所。两次示威后,星巴克分别宣布多招1000多位咖啡师。美国星巴克近年也有多次员工罢工、抗议。
韩国做过的改变,星巴克中国也都开始了
据我们了解,星巴克中国目前的战略围绕“好产品、好服务、好门店”。这些战略和布莱恩·尼科尔上任后在美国推行的“回归星巴克”有些区别,但也经过总部批准。
到具体措施上,星巴克把韩国做过的基本都做了,韩国没做的也做了起来。
中国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个条线上新,推出更像饮料的气泡拿铁、冰摇茶、星冰乐和烘焙产品,今年全国范围内上新的有30款。它也开始提供没有糖的风味糖浆选项。这些新品更考虑很多中国消费者想找地方坐,但不想喝咖啡。
早些年星巴克像所有重视品牌的公司一样竭力在控制各渠道价格,鼓励消费者在自己的应用和门店下单。今年6月,星巴克中国第一次降低菜单价,非咖啡饮品大杯平均便宜了5元。同时星巴克开始建微信群发券、在外卖平台打折、推出类似韩国的打折月卡、脱离自己会员体系在大众点评上线打折卡。
星巴克中国所有门店都是直营店,又占据核心地段的好位置。为此,星巴克和小红书独家合作1800多家“兴趣社区空间”店、把景区门店设计成特色店等。我们了解到,星巴克会鼓励生意较冷淡的门店增加自习室区域,还会鼓励员工发挥创意布置门店。
在总部行动之前,星巴克很多门店已经自己动手,在星巴克应用里给店名加上了朴实直接的促销话术。
星巴克中国应用里的一些门店名字
说起服务上的改动,一位星巴克店经理评论说,是要“和十年前一模一样”。他们被建议在顾客进店后,感知顾客需求、表情,留意对方坐了多久;问顾客贵姓;给咖啡时,要旋转杯子,让logo朝着顾客,并在杯子上写祝福语、画笑脸。今年星巴克咖啡师大赛全球冠军Nobuki来上海烘焙工坊分享时,说自己要确保顾客在星巴克度过的时间是“愉悦的”。
这位店经理回忆自己刚加入星巴克时,总部就是这样要求。后来星巴克上线“到店取”,消费者只要说一句暗号就能拿走咖啡。再后来星巴克又上了外卖、进了微信小程序,接入中国人常用的所有数字渠道,买咖啡和买其他东西一样方便。现在暗号也少有人问。“我们和客人的交互机会少了,大家只顾着把手上的活做完。”
一些新加入的员工无法想象“回归初心”的氛围是什么样。门店的人在变少,员工没法付出和过去一样的精力在服务消费者上。他们还要承担比过去更严格的KPI,如星冰粽和周边的销售额等。星巴克很早就有“1+1”,希望顾客在买饮品时能带一件别的东西,不论是杯子、粽子还是棒棒糖来增加门店收入。这些都需要店员销售。
类似的调整,绝大部分韩国星巴克都经历过。韩国运营方新世界百货有地产、烘焙供应链,都跟咖啡业务高度互补。但四年下来,它开了更多店,但没有更多利润,和挑战者的差距在缩短。
有理由相信,星巴克中国做到这一切,也还不够。
根结最终还是产品,星巴克的品牌力长期掩盖了产品问题
星巴克长期是餐饮业的标杆公司,除麦当劳外唯一一个市值到过千亿美元的单一餐饮品牌。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做对了无数事,才让星巴克有这样的地位。这家公司代表着一种轻奢生活方式,在全球建立起办公室和家以外的第三空间,提供了餐饮零售业店员曾经闻所未闻的好福利和股权激励。
星巴克在中国尤其踩准了完美的节奏。2008年金融危机,星巴克美国开始关店,却大力投入中国市场,赶上了外资大规模涌入、进入成批立起的购物中心,让白色咖啡纸杯成为现代企业公司人的身份标签。
但最重要的还是它的产品——咖啡。当美国人还在像《老友记》一样、用滴滤式咖啡壶煮罐装咖啡粉的 1980 年代,它进口阿拉比卡豆,在店里装上今天精品咖啡店标配的 La Marzocco 咖啡机,告诉美国人什么是意大利的好咖啡;又随着全球化浪潮,告诉全世界什么是美国的好咖啡。
当这样一个超级餐饮品牌同时在中国、韩国、欧洲……美国本土面对经营压力,也最终只能是因为咖啡的问题。
我们在研究韩国星巴克时采访了韩国咖啡博主安斯塔,他在YouTube上有25万粉丝,也给咖啡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他对星巴克韩国新开出的卖鸡尾酒的特色门店、概念店并不感兴趣,觉得应该回到本质,“味道。在韩国,大家常说星巴克的咖啡不好喝、别的品牌更好喝。”
安斯塔曾在去年、今年做过三四十家韩国连锁咖啡品牌的美式、冰美式、拿铁盲测。他会用“像星巴克的味道”,来形容一杯咖啡的深烘口感。但让他自己意外的是,他评价有星巴克口感的,是其他品牌产品。最后拿铁盲测中,星巴克等级是B,低于三大低价连锁。而冰美式盲测中,星巴克跟Paik's、Compose都是A,低于Mega(A+)。
“与其说是星巴克变差了,不如说是整体咖啡品质上升太快了,和星巴克相近、甚至更好的品牌也越来越多。”安斯塔说。
咖啡最基本的两个原料是咖啡豆和牛奶。星巴克在这两个产品的供应链上,没能像早年做意式咖啡一样领先行业。
中国消费者喝奶咖多于黑咖啡,而所有人都能感知到奶的新鲜程度。直到疫情中期,星巴克的绝大多数门店还在用常温奶。而它的对手,从 Manner、Seesaw、M Stand,到茶饮界的喜茶、古茗都早好几年用上了新鲜的巴氏杀菌牛奶,每升奶反倒比星巴克贵 3-5 元。
星巴克中国的咖啡豆长期在美国烘焙,再海运过来。这样长的供应链决定了它偏向深烘,并且不如本地烘焙的咖啡豆风味新鲜。但今天全球的饮品消费口味,从咖啡到红酒、啤酒都在更偏好自然、果香。
海外烘焙还会增加成本。在贸易战前,从美国进口烘焙咖啡到中国的税率是15%,但从埃塞俄比亚进口生咖啡豆税率只有8%——后来降低至零。本地烘焙早已是中国咖啡连锁的标配,瑞幸、Manner,甚至蜜雪冰城都这么做。
到2023年,昆山工厂开始运作,星巴克中国用的豆子才主要转用本地烘焙,之后也用上了云南大规模采购的咖啡豆,成本更低却更新鲜。去年,门店开始提供更新鲜的浅烘选项(“金烘”)。
星巴克开始做茶,开始调整各种风味的糖浆。但中国茶饮行业已经把原料采购、生产、制作都卷到全球未见的性价比——6元的柠檬水真的有新鲜柠檬、十几元的杨枝甘露和果蔬汁能做到现切现做。
几年前,Manner已经开始每周换一款SOE单一产地咖啡豆,今天在2000多家门店提供20元的精品咖啡选择。至于一二线城市独立店对精品咖啡豆的追逐,已经远远超过了你在欧洲街头会见到的水平。如果说26年前,星巴克刚进中国的时候,可以教整个市场什么是好咖啡,今天哪怕它的甄选店也已经不能跟同价位甚至更便宜的咖啡比出品。
不是只有中国公司卷。跟星巴克同等声量的超级消费品牌都极力投入供应链,在各自价格带做到了超级性价比。麦当劳、达美乐、可口可乐各自都在不同价格做到极致。更不用说自己研究从织物、合金到芯片的苹果、特斯拉。
十年前,甚至八年前,优势更显著的星巴克有机会进一步投入供应链,在咖啡最基本的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在门店制作设备上再专精。
星巴克在点位、门店、服务上依然有诸多优势,这也是交易投资方所看重的。
《晚点LatePost》统计发现,星巴克依然是核心购物中心首选饮品品牌。和我们一年前的统计比较,星巴克在核心购物中心的入驻率从82%增加到90%,意味着它开了更多的店。首层率维持在约35%,并依然是入驻购物中心最多的咖啡、茶饮品牌。
一位头部茶饮公司品牌人士说,喝或不喝的人都喜欢星巴克这个品牌,原因之一是它的空间服务于使用它的人。它不卖会影响咖啡香的食物,门店有吸音材料,动线的设计高效,与此同时台面几乎没有吸管壳、墙上没有脚印。所有细节把它和对手区隔开。
星巴克的员工依然能为到店的客人讲解咖啡风味、文化,带给人好心情,有的甚至拿下咖啡比赛冠军。它微妙、细致的礼貌培训依然是对手没能复制的,员工即便面对冲突也普遍体现出足够的得体。
而这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产品问题的暴露。
当今天星巴克开始一个个解决这些产品、供应链问题,它的对手已经更进一步。而它的话语权已经不复当年。2018年后往后,大批门店与购物中心的排他协议到期,无法再锁定最好的位置,而是不得不与价格更低,甚至产品也更好的对手贴身搏斗。
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常用食物比喻产品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只要做得好吃,一个餐厅似乎怎么都能活下去。哪怕它昂贵、拥挤、吵闹、偏僻……甚至服务恶劣,消费者还是会去。但如果一个餐厅东西做得不怎么样,那就会难得多。把东西做好吃永远是最直接的办法。”
回到星巴克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超级品牌要在中国继续野心勃勃地扩张,得拿出更有竞争力的咖啡。
本文标签属性:
咖啡:咖啡遇上香草
品牌:品牌商标有哪些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www.10000lamps.cn/post/533.html发布于 2025-11-05 11:01:4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经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